一、浅水栽培
中国大多数地区的水芹都实行浅水栽培,即在整个栽培过程中均采用浅水灌溉,在其不同生长阶段,水位深度变化在0—10cm之间,最深不超过20cm。用这种方法栽培的水芹,一般品质较好、营养成分含量较高,而产量略低于深水栽培。其栽培技术过程如下:
(一)水田选择 一般应选择地势不过于低洼、能灌能排的水田。要求土壤含有机质1.5%以上,保水保肥力较强,淤泥层较厚,土壤微酸性到中性,其前茬作物多为两熟茭白、早藕和席草等;后茬作物多为荸荠、慈姑、菱白和莲藕等。
(二)品种选择 所有水芹品种均可用于浅水栽培,但为求产品品质好,多用圆叶类型的品种。
(三)大田耕耙 为提高耕耙质量,力求放干田水,深耕细耙,耕深20~30cm。并施入比较充足的有机肥,粪肥、绿肥或厩肥均可,每 666.7㎡施量 2000~3000kg。其中可掺施氮化肥,如尿素等15~20kg,以促进苗期生长。耕耙、施基肥后,水田四周和中央要开围沟和中沟,以利灌排均匀。田面做到光、平、湿润为度。
(四)催芽和排种 水芹早熟栽培必须先行催芽,适期排种,才可提早采收上市。一般栽培无需催芽,待气温降至适于水芹发芽时,开始排种,但生长和采收相应推迟。
催芽常在排种前15天左右开始进行,长江流域多在8月上旬,当地气温降至 27℃左右时开始。先从留种田中收割老熟的母茎,要求茎粗(横径)1cm左右,剔除1.5 cm以上及0.5cm以下的过粗、过细母茎,将其基部理齐,除去杂物,捆成30cm左右的圆捆,并剪除其无芽或只有细小腋芽的顶梢。即将捆好的母茎交叉堆放于接近水源的树荫下,堆底先垫稻草一层,堆高和直径一般不超过2m,堆上再盖稻草一层,早、晚各洒浇凉水1次,降温保湿,保持堆内温度20~25℃左右,以促进母茎各节叶腋中休眠芽萌发。每隔5~7天,于早上凉爽时翻堆1次,冲洗去烂叶残屑,重行堆好,调换位置,使受温均匀。一般经15天左右,多数腋芽萌发长达2~3cm时,即可排种。排种一般于当地气温降至25℃左右时进行,长江流域多在8月下旬,无论已催芽或未催芽的母茎均应于这时排种。排种方法是将母茎基部朝外,梢头朝内,沿大田四周作环形排放,茎间中部彼此相距5-6cm,基部相距稍大,而梢部稍小。整齐排放1~2圈后,即可进入田中撒放,但参加排种人员均应从田的一边按等距站齐,从一边向另一边后退撒种,并应在后退时不断摸平脚印洞穴。撒放力求均匀,随时用手或小棒拨平、拨匀。排种应选阴天或在晴天下午 3~4时后开始,以防烈日晒蔫芽苗。每 666.7㎡约需排种母茎200~250kg。排种后保持田沟中有大半沟水,田面充分湿润而无水层。特别是催芽后排种,要防止浅水日晒后升温过高,烫伤新根。
(五)田间管理1.灌溉、排水 排种后日平均气温仍在25℃左右,最高气温可达30℃左右,田间应保持湿润而无水层,防止积水和土壤干裂。如遇暴雨,应及时抢排积水,防止种苗漂浮或沤烂。排种后15~20天左右,当大多数母茎腋芽萌生的新苗已生出新根和放出新叶时,应排水搁田1-2天,使土壤稍干或出现细丝裂纹,以促进根系深扎。然后灌入浅水3~4cm,往后进入旺盛生长阶段,需持续保持浅水。
2.分期追肥 一般分3期追肥,第一次结合轻搁田追施速效氮肥 1次,每666.7㎡浇施20%~25%的腐熟粪肥液或1%的尿素化肥液2000kg左右;如基肥充足、新苗生长旺盛,此次追肥可以不施。第二次追肥和第三次追肥分别在第一次追肥后每隔15—20天进行1次,腐熟有机肥和氮化肥液交替使用,施入数量比第一次增加20%左右。不宜单施氮化肥,以防产品品质下降,风味变差。
3.匀苗移栽 排种后 30天左右,当新苗株高达到 13~16cm时,结合下田除草,进行匀苗移栽。因排种后萌芽生长成苗难以均匀一致,必须通过匀苗移栽加以调整。即将生长拥挤处过密的苗连根拔起,每2—3株为1簇,重新栽插于缺苗处,使全田每距10~12cm有苗2~3株,并对过高的苗适当深插,促使生长整齐。
(六)深栽软化 为提高产品品质,常在日平均气温降到 15℃左右,植株高度已达 35~40cm时,进行深栽软化,一般都在 10月上中旬。即将植株逐一拔起,每15~20株并成1簇,理齐根部,双手孢紧,深栽入泥中,深约15~18cm,全田普遍深栽1次,使植株下半段没入泥中,在没有光线的条件下植株下半段逐步软化变白,直至采收才予拔起,软化期间应停止施肥,以防引起腐烂。
(七)病虫防治 1.病害防治 水芹的主要病害有斑枯病和锈病,一般病情发展较慢,只要防治及时,不致造成严重危害。
(1)水芹斑枯病 属真菌性病害。在长江流域一般于秋季开始发病,一直可延续到次年春季。主要危害叶片。病原菌孢子首先从中、下部叶片侵入,渐及上部叶片。在叶片上初生淡褐色斑点,逐渐扩大为椭圆形,直径3~4mm,外围有褪绿或发黄的晕圈。病斑中央灰白色,有稀少的小黑点,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。病斑增多和扩大后,可引起叶片提早枯黄,造成减产。防治方法 注意及时匀苗移栽,防止株间拥挤,促进通风透光,以减少感染。施肥注意氮、磷、钾配合,防止氮肥偏多,降低植株抵抗力。发病初期,暂时落干田水,用50%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,加水 500倍和 50%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加水600倍,分次进行喷雾,交替使用。一般每周1次,共喷3~4次。
(2)水芹锈病 属真菌性病害。在长江流域发病季节与水芹斑枯病相近,但在留种植株上于第二年春夏常可发病较迟,危害较重,影响种苗质量。植株茎秆、叶片和叶柄均可受侵害。在叶片上初生很小的褪绿斑点,随后中央呈橙黄色疱状隆起,后其表皮破裂,散出红褐色粉末,即病菌的夏孢子。斑点多而密集,并向周围扩大,直至全部叶片变黄枯死。在秋冬季节,植株上产生的夏孢子堆不久又可产生点状或长条状的冬孢子堆,散出黑褐色粉末,即病菌的冬孢子。叶柄上受侵染后初生点状或短条状隆起,不久隆孢变橙黄色,最后表皮破裂,散出红褐色粉末,也是夏孢子。茎上发病的症状与叶柄相似。植株受害后可引起部分叶以至全株早枯,造成减产。防治方法 与班枯病略同,但所喷药剂宜改为粉锈宁和代森锰锌交替使用。粉锈宁宜用 25%的可湿性粉剂加水 1000~1200倍喷雾。代森锰锌宜用50%的可湿性粉剂加水500—600倍喷雾。
2.虫害防治 水芹的虫害较少,常见的仅胡萝卜微管蚜1种。
胡萝卜微管蚜 多在植株苗期和旺盛生长阶段发生,由有翅蚜从邻田迁飞而来,产生多量无翅蚜,集中在植株幼嫩茎叶上刺吸汁液,造成茎叶卷缩和发黄,影响产量和品质较大。防治方法 发生初期用40%的乐果乳剂,加水1000~1200倍和50%的抗蚜威加水1000倍交替喷雾防治;可灌深水的田块,也可采用灌水漫虫法防治,即灌深水到全田植株灭顶,用竹竿将漂浮水面的蚜虫及杂草向出水口围赶,清除田外,整个灌、排水过程要求在3~4h内完成,否则淹没植株过久,将会影响生长。
(八)采收 水芹排种后 90天左右可开始采收,一般根据市场需要,分期分批陆续采收,从冬季一直采收到春季。在长江流域,约从11月中、下旬开始,一直收到次年3月结束。过期茎叶粗老,粗纤维增多,不堪食用。采芹连根拔起,洗净污泥浊水,剔除黄叶,将植株理齐,捆扎成把,每把1kg左右,集中装运上市。水芹不耐严寒,当气温降至-1℃以下时,就会受冻,故当天气预报有寒潮到来前,须及时在水芹田灌入深水,至仅露上部绿叶为度,待寒潮过后,再将水放排。水芹采后只能短期贮放,在5~10℃下可保鲜2~3天,故需按市场销售情况定量采收。一般产量为4000~5000kg/亩,高产可达6500kg/亩左右。
(九)选留种林 水芹种株(母株)应在未经深栽软化前选留。及时从符合所栽品种特征的丰产田块中,选拔健壮植株作为种株,移栽于预先准备好的留种田中。对种株,要求株高中等,茎秆较粗。节间较短,分株较集中。留种田应选避风向阳、排灌两便的水田,精耕细耙,每666.7㎡施入腐熟粪肥1000~1500kg作基肥,选取种株后,立即栽插。即按行、穴距 25cm见方,每3林为 1丛,理齐根部,栽插入上。田中保持浅水4~5cm,成活后每666.7㎡撒施草木灰50kg左右,寒潮到来前适当灌深水防冻,回暖后即行排浅,保护种株安全过冬。次春气温回升达15℃以上,应注意勤换田水,保持水质清洁,并视种株生长情况追肥。如茎秆粗壮、叶色油绿,表明不缺肥,可不追肥;如叶色黄淡、茎秆较细,要追施肥料1次。要注意氮、磷、钾并重,防止偏施氮肥。抽序开花时可喷施0.2%的磷酸二氢钾2次,以补充磷、钾肥。春暖以后留种植株易发生病虫害,应注意检查和防治。在种株抽序开花以前,常会出现分株过多、株间过密等现象,容易引起种株徒长,并易滋生病虫害。在长江流域,这种情况多在4月中、下旬发生,应及时疏除部分分株,保持田间通风透光,同时疏下的分株也可作为商品菜上市销售。种株进入抽序开花后,应注意保护种株,防止人畜下田践踏,直至种株成熟。开花后可逐渐排浅田水,但要保持土壤始终充分润湿。
二、深水栽培
水芹深水栽培只有长江和淮河流域之间的部分地区实行,包括江苏省和安徽省中部的一些县(市)如江苏扬州、安徽庐江等地。其与浅水栽培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软化的方法不同。即浅水栽培采用重新深栽的方法入土软化,而深水栽培则采用逐步加深灌水的方法,使水芹植株在较深的水层中得到软化。深水与浅水栽培技术过程大致相同,但也有以下几点不同:
(一)水田选择 深水栽培选择的水田要求地势适中,四周具有较高而坚实的田埂,前期能排干田水,后期能逐步灌蓄深水,使水位最深可达1m左右。否则,应先筑高和加固田埂,以防后期灌不上深水。
(二)品种选择 应选植株较高、能耐较深水位的尖叶类型品种,如扬州长白水芹。
(三)灌、排方法 植株生长前期的灌溉和排水方法与浅水栽培相同。但从排水搁田以后则不再相同,即不再是保持浅水灌溉,而是随着植株的长高,逐步加深灌水,使田间水位保持在只允许植株上部20cm左右露出水面,亦即每株约有3张叶片露在水上,进行正常生理活动,植株其余部分均没入水中,灌水深度一般达到70~80cm。及至冬季气温降至0℃以下,水面结冰,为保护植株,防止冻害,可临时灌入深水,到植株全部没顶为度。气温回暖后,要立即排水,仍保持部分叶片露出水面为度,以防沤烂。
(四)采收 深水采收不及浅水方便,必须身着防水服,下垫长木板,手持带有长柄的铁铲锹,下水站在木板上铲起植株,捞到田埂上,再行清洗、整修和理齐、捆扎。或撑小船下水采收也可。田间结冰时,应先在田的一角敲破浮冰,露出水面,然后采收。深水栽培也需按市场需要,分次采收。在夜间气温达0℃以下时,采后短暂贮存,应防干瘪和受冻。可选室内一角,下垫洁净的塑料薄膜,上将捆扎好的水芹产品分层排放,纵横交错,高达80~100cm为度;如菜体较干,可用喷壶浇洒少量清水,菜上和四周加盖厚草帘或整齐的稻草防冻,保持5~10℃,一般可暂存保鲜2~3天,以供陆续销售。深水栽培水芹一般产量为5000~6000kg/亩,高产可达8000kg/亩。
(五)选留种株 深水栽培必须在第一次搁田以后、加深灌水前,及时选拔种株,移栽于留种田。除种株应符合于所栽品种的特征特性外,并要选取生长较快、较高的植株留种。
三、润湿栽培
利用旱田栽培水芹,经常进行润湿灌溉,后期培土软化,也有一定的特色,产品香味浓、品质好。在水源比较紧缺的地区,采用这一方法,比浅水栽培约节约用水 1/2,比深水栽培节约用水更多。其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过程与浅水栽培相似,但也存在以下几点独特之处:
(一)整地、做畦 水芹润湿栽培多选用保水力较强的壤土或粘壤土菜田,并与陆生蔬菜进行轮作,前茬作物常为青菜、萝卜,后茬作物常为黄瓜、芋艿、番茄等。菜田施足腐熟基肥和耕耙后,开沟做畦,一般畦宽1.3~1.4m,畦沟宽0.4~0.5m,沟深10~12cm,在畦上横向开排种浅沟,沟深4~5cm,沟间距离24~26cm,并力求沟平、沟直。大田四周开好围沟。
(二)排种、覆土 排种时间和排种前催芽处理均同浅水栽培,排种方法即将已发芽的种茎一根连接一根、呈直线地排放于排种沟中。如土壤干燥,应先灌水或浇水至畦面和沟士充分润湿,然后排种。排种后立即覆盖润湿的细土3cm左右。
(三)田间管理
1.灌溉、排水 排种以后要坚持小水勤灌,不使畦面干燥发白。早期气温较高,应于早晨灌入凉水;后期天气渐冷,应于中午或下午灌水,以保持土温适中。如遇大雨,应立即排水,直至畦沟中不积水为度。经常保持畦面润湿。
2.分次追肥 一般苗期追肥1次,于新苗出齐时,每666.7㎡浇施20%的腐熟粪肥水或 1%的尿素化肥水 800kg。到旺盛生长阶段追肥 2次,以施用有机腐熟粪肥水为宜,施用浓度比苗期略有增加。如有机腐熟肥料不足,仍可施用1次氮化肥或三元复合化肥,但最后一次一定要追施有机腐熟肥,浓度可增至 40%~50%。第二次追肥在第一次追肥后2~3周内进行,最后一次追肥在株高达到30~35cm、已抽生分株时进行,一般多在10月下旬。这个时期当地气温已降至15℃左右,植株已基本停止增高,而茎秆内部正在充实。这次追肥对增加产量。提高品质均起重要作用。
(四)培土软化 最后一次追肥后,即可培土软化。软化需用2块长木板,长1.4m,与畦宽相等,宽26~30cm,略小于水芹的株高。培土时,先将2块木板插入两行植株之间,分别靠紧一行植株,并在每行植株的近两端处,各打入一根木桩,以支撑木板,防止倒下压伤植株。然后从畦沟中挖取土壤,倒入两板之间,直至倒满,并扒平、拍紧,仅露出植株上部叶片4~5cm,即可拨出木板和木桩,再开始进行下一个行间的培土。培土后仍须在畦沟中灌水,水深以比培土前的原畦面低3~5cm为宜,既使水芹根系仍可吸收到水分,又不会浸湿所培土而引起腐烂。培土软化前还要注意天气预报,要在稳定晴好的天气进行,以免培土后尚未粘结牢固即遇大雨坍塌。
(五)采收 水芹培土软化后约经30天左右即可采收,如气温较低,常在0~10℃之间,也可留田延迟采收,直到大田结冻以前。采收一般用四齿钉耙挖去培土,逐行掘收,然后整理、修剪和捆扎,集中上市。产量一般与浅水栽培相近,但品质较好。
(六)选留种株 留种田块只在齐苗后追肥1次,冬前不再追肥,以防生长过旺,易受冻害。生长旺盛阶段注意拔除不符合所栽品种特征和生长不良的植株,保护过冬,到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5℃左右时,割除地上部,并追肥1次,促进萌生新苗,约经30天后,根据新苗生长疏密情况,适当疏剪去过密分株,保持平均每穴留苗3—4株,并适当增施磷、钾肥,如用0.1%的磷酸二氢钾喷施2—3次,促进茎秆健壮。田间应经常保持润湿,及至盛夏白天气温升到30℃以上时,要在畦面行间盖草1层,以延缓根系衰老,继续吸收和供给地上部养分,充实休眠芽内部,充分发挥优良种性。